【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首页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凤临天下:一后千宠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逍遥小贵婿 寒门状元 官居一品 闯红楼 清末之帝国崛起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穿越兽世:兽夫求放过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77章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概述

1.回目含义阐释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回目“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精准概括了本回核心情节与人物命运。“俏丫鬟”指的是晴雯,她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却遭王善保家的挑唆,被王夫人视为勾引宝玉的“狐狸精”。晴雯本无过错,却含冤被撵出贾府,最终抱屈夭亡,“抱屈夭风流”正是对她悲惨命运的写照。她将精心养护的长指甲铰下留给宝玉,这一细节体现出她对宝玉的深情和自身命运的无奈。“美优伶”则指芳官、蕊官和藕官,她们本是唱戏的优伶,在被通知让干娘带走后,斩断世间情思,选择出家,前往水月庵,“斩情归水月”描述的就是她们的这一抉择,反映出她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也暗示了在封建家族的压迫下,这些女子的无奈与凄凉。

2.情节内容梗概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情节跌宕起伏,诸多事件相互交织,深刻展现了贾府内部的复杂矛盾与人物的悲惨命运。

中秋过后,凤姐的病虽有好转但仍需服药调养。王夫人为给凤姐配调经养荣丸,派人四处寻找上等人参。然而,找遍各处都未能如愿,即便到贾母处搜寻,也发现人参因存放时间过久基本失效。关键时刻,宝钗出手相助,帮王夫人联系购买到上好的人参。

之后,王夫人叫来周瑞家的,询问前几日搜检大观园的情况。当得知司棋的事后,她当即决定将司棋逐出贾府。宝玉眼见司棋被逐,预感晴雯也会遭殃,匆忙赶回怡红院,却发现王夫人已先一步到来。晴雯平日行事直率,遭人嫉恨,被王夫人视为勾引宝玉的“狐狸精”,最终难逃被撵的厄运。晴雯满心冤屈,却不知自己究竟所犯何错。

宝玉对袭人等人未被牵连感到怀疑,一度认为是袭人从中使坏。但得知袭人已将晴雯的东西收拾好,并给了她几吊钱准备送去时,宝玉才放下戒备。他挂念着生病的晴雯,在答应给看门婆子钱后,得以去探望晴雯。两人见面,悲从中来,晴雯将自己精心养护的两根长指甲铰下留给宝玉,宝玉则把自己的衣服给了晴雯作为交换,这一情节尽显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回到怡红院,宝玉夜里做梦,梦到晴雯前来告别,惊醒后忙说晴雯死了。次日,贾政因贾环和贾兰作诗,也叫宝玉来作诗。王夫人见宝玉与父亲相处融洽,十分高兴。

正当王夫人准备去贾母处时,芳官、蕊官、藕官的干娘前来告知,三个女孩非要削发做尼姑。王夫人起初不同意,但在水月庵的智通和地藏庵的圆心一番劝说下,认为这也是在做功德,便答应放她们走。最终,芳官跟随水月庵的智通,蕊官和藕官则跟了地藏庵的圆心。本回中,宝玉身边的女子,该被赶出去的被赶出去,该出家的出家,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本回情节背后的家族命运隐喻

1.人参事件与家族兴衰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人参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贾府家族经济状况的恶化和生命力的衰退,深刻揭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

从经济层面来看,人参事件直接反映出贾府经济的捉襟见肘。凤姐生病需要上等人参配药,这在以往对于贾府而言本应是轻而易举之事。然而,此次王夫人派人四处搜寻,偌大的贾府竟难以找到像样的人参。贾母处虽有一大包“手指头粗细的”人参,但因存放时间过长,早已成了朽糟烂木,失去了药性。这一细节表明,贾府在经济上已陷入困境,连日常储备的药材都无法保证质量和数量。过去,贾府作为钟鸣鼎食之家,必定有充足的物资储备,人参这类名贵药材自然也不例外。但如今,人参的匮乏暗示着贾府的经济实力已大不如前,家族的财富在不断流失。

人参从有到无、从有效到失效的过程,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曾经的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在经济上富足有余,能够轻松购置和储备各种珍贵物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贾府内部的挥霍无度、管理不善以及外部的各种消耗,使得家族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就像人参一样,曾经的贾府充满生机与活力,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但如今,贾府如同那失去药性的人参,徒有其表,内部的衰败已无法掩盖。

从家族生命力的角度来看,人参事件也象征着贾府生命力的衰退。人参在传统观念中具有滋补身体、增强生命力的功效,它的缺失暗示着贾府家族生命力的减弱。在贾府的鼎盛时期,家族成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随着家族的衰败,贾府内部矛盾重重,人际关系复杂,家族成员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逐渐变差。凤姐的生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作为贾府的管理者,日夜操劳,身体早已不堪重负。而此时连人参都难以找到,更凸显出贾府在应对危机时的无力感。

此外,人参事件还反映出贾府管理的混乱。偌大的贾府,竟然连基本的物资管理都无法做好,人参的存放和保管出现问题,导致其失去药性。这说明贾府在内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漏洞,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这种管理上的混乱不仅影响了家族的经济状况,也削弱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人参事件这一细节,巧妙地揭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家族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和机遇,更与内部的管理、经济状况以及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贾府的衰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参事件则是这一衰败过程的一个缩影,它警示着我们要珍惜当下,注重家族的管理和发展,避免重蹈贾府的覆辙。

2.抄检大观园余波在本回的体现

抄检大观园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其余波依旧荡漾不息,深刻影响着贾府的方方面面。本回中,王夫人对丫鬟们的一系列处置,正是抄检余波的集中体现。

王夫人为给凤姐找人参,却发现贾府连像样的人参都难以找到,这一细节暗示着贾府内部管理的混乱,而抄检大观园更是这种混乱的集中爆发。抄检过后,王夫人对丫鬟们的处置毫不留情。司棋因与潘又安的私情被发现,被王夫人果断逐出贾府。迎春虽为主子,但性格软弱,面对司棋被逐,也只能无奈接受,这反映出抄检对贾府主仆关系的冲击。

晴雯的遭遇更是抄检余波的典型代表。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挑唆,认定晴雯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从怡红院撵出。晴雯本是风流灵巧之人,却含冤受屈,直到被撵出都不知自己所犯何错。她的悲惨命运,是抄检大观园后无辜受害者的缩影。

此外,蕙香(四儿)与宝玉同一天生日,被认为有“同日生日就是夫妻”的嫌疑,也被赶出配人。芳官、蕊官、藕官等唱戏的优伶,也被强行认领出去,最终选择出家。这些丫鬟们的命运在抄检过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们成为了抄检余波的牺牲品。

3.王夫人处置丫鬟反映的家族内部管理问题

王夫人对丫鬟们的处置,暴露出贾府家族内部管理的诸多问题。首先,在人员管理方面,贾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王夫人仅凭王善保家的一面之词,就对晴雯等丫鬟进行严厉处置,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核实。这说明贾府在管理丫鬟时,没有建立起公正、透明的考核制度,导致一些丫鬟被冤枉。

其次,贾府的物资管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前文所述,为凤姐找人参时,偌大的贾府竟找不到可用的人参,这反映出贾府在物资储备和管理上的混乱。同样,在丫鬟管理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王夫人对丫鬟们的情况了解甚少,只是在抄检时才发现一些问题,这说明贾府对丫鬟的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再者,贾府的家族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王夫人与宝玉之间,对于丫鬟的管理存在明显的分歧。宝玉对晴雯等丫鬟充满感情,而王夫人却将她们视为威胁,这种分歧反映出贾府内部沟通不畅,导致管理决策出现偏差。

4.主仆矛盾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

王夫人对丫鬟们的处置,也反映出贾府内部的主仆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在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王夫人代表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她对丫鬟们的严厉处置,是为了维护贾府的封建秩序和家族利益。而丫鬟们则代表着被压迫的一方,她们在贾府中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晴雯的反抗精神,正是主仆矛盾的体现。她心比天高,不愿屈服于王夫人的权威,最终成为了主仆矛盾的牺牲品。芳官等优伶的出家,也是对封建压迫的一种反抗,她们选择斩断尘世情缘,以逃避现实的苦难。

此外,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在本回中有所体现。王善保家的在抄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异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王夫人则利用抄检的机会,整顿怡红院,加强对宝玉的控制。这些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使得贾府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抄检大观园的余波在本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夫人对丫鬟们的处置反映出贾府家族内部管理的混乱、主仆矛盾的激化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红楼梦》悲剧的发展。

三、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与命运悲剧

1.晴雯:风流灵巧的悲剧红颜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晴雯的悲惨遭遇令人痛心疾首,她的命运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而璀璨,却又充满了无尽的哀伤。晴雯的性格特点鲜明独特,这些性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她的形象,却也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晴雯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之一便是风流灵巧。她容貌出众,眉眼儿像林黛玉,模样标致,针线活更是无人能及。在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了个洞,众人皆束手无策,唯有晴雯拖着病体,连夜将其补好。她的心灵手巧可见一斑,而且她的风流韵致也在贾府中颇为出众。然而,这种风流灵巧却成为了她被人嫉妒和陷害的根源。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挑唆说:“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头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儿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本就对宝玉身边的丫鬟有所警惕,听了这番话,便认定晴雯是个“狐狸精”,会带坏宝玉。

晴雯的心比天高也是她性格的一大特点。她虽然身为丫鬟,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不甘于被人随意践踏。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晴雯因跌了扇子骨而与宝玉发生口角。她毫不畏惧宝玉的身份,直言自己并非故意,还说:“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这种敢于反抗的精神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极为难得的。然而,她的心比天高却与她身为丫鬟的卑微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得她在贾府中显得格格不入。她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不善于迎合他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直率泼辣是晴雯性格的又一显着特征。她说话做事从不拐弯抹角,总是直来直去。在对待坠儿偷虾须镯一事上,她毫不留情地打骂坠儿,还用簪子戳她的手。她的这种做法虽然是出于对宝玉财物的保护,但也过于冲动和鲁莽。她没有考虑到坠儿的感受,也没有顾及到贾府的规矩和颜面。她的直率泼辣让她在贾府中树敌众多,也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

结合她被撵出贾府的具体情节来看,晴雯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直接原因来看,王夫人听信了王善保家的挑唆,认定晴雯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从怡红院撵出。晴雯本无过错,却含冤受屈,直到被撵出都不知自己所犯何错。她的悲惨遭遇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然而,从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来看,晴雯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必然产物。在封建社会中,丫鬟的地位极其低下,她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只能任由主子摆布。晴雯虽然风流灵巧、心比天高,但她始终无法摆脱丫鬟的身份束缚。她的反抗和挣扎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也准确地概括了她的性格和命运。“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暗示了晴雯的命运如同雨后的明月和空中的彩云一样,美好而短暂。“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则突出了她的性格与身份之间的矛盾。“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揭示了她因出众的容貌和才华而招人嫉妒,最终被人毁谤陷害的悲惨结局。“多情公子空牵念”则表达了宝玉对她的深情和惋惜。

晴雯的悲剧命运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一个缩影。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光辉。她的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和直率泼辣,虽然为她带来了悲剧,但也让她成为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读者的心中,成为人们对封建社会批判和反思的重要素材。

2.芳官:倔强反抗的优伶之殇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芳官的命运走向令人感慨,她独特的性格特征以及背后复杂的遭遇,深刻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小人物的无奈与抗争。

芳官性格倔强且叛逆,这在她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本是唱戏的优伶,进入贾府后,依然保留着率真的个性。在蔷薇硝事件中,赵姨娘因芳官给了贾环一包蔷薇硝而非茉莉粉而大闹怡红院。面对赵姨娘的无理取闹,芳官毫不畏惧,跳起来便与她对质,“我便学戏,也没往外头去唱。我一个女孩儿家,知道什么是粉头面头的!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这番话尽显她的倔强,丝毫不肯向赵姨娘低头。她不把赵姨娘的主子身份放在眼里,敢于直接反抗,这种叛逆的性格在封建等级森严的贾府中显得格格不入。

芳官被王夫人视为“狐狸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她容貌出众,且打扮得与众不同。她常将头发剃得溜光,只留头顶的一撮,用红绒绳扎起来,这种独特的装扮在王夫人眼中是“不成体统”的,认为她有勾引宝玉之嫌。其次,芳官性格活泼,与宝玉等人相处亲密无间。她和宝玉之间有许多互动,如在宝玉生日时,她和宝玉同榻而眠,这在封建礼教的规范下是不被允许的。王夫人认为她会带坏宝玉,影响宝玉的学业和前途。再者,芳官的伶人身份也让她成为王夫人眼中的异类。在封建社会,戏子地位低下,王夫人对这类人存在偏见,认为她们品行不端,会给贾府带来不良影响。

芳官选择出家,背后充满了无奈和对现实的反抗。在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对丫鬟们进行了严厉的处置,芳官等唱戏的优伶首当其冲。她们被强行认领出去,面临着未知的命运。对于芳官来说,回到原来的生活或者被卖给他人,都不是她所愿意的。她在贾府虽然也遭受了一些委屈,但毕竟还有一定的自由和尊严。而一旦离开贾府,她将失去这些,重新陷入社会底层的苦难之中。因此,出家成为了她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同时,出家也是芳官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她不愿意屈服于王夫人的安排,不愿意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出家意味着她可以斩断尘世的情缘,摆脱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她选择与蕊官、藕官一起出家,前往水月庵,这是她们共同的选择,也是她们对命运的一种抗争。在庵堂中,她们可以相对自由地生活,不必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然而,芳官的出家并不能真正改变她的命运。在封建社会,尼姑庵也并非是一片净土,依然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她虽然摆脱了贾府的束缚,但又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她的倔强和叛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她的出家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力反抗。

芳官的故事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又一体现。她的倔强反抗和最终的无奈出家,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也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宝玉:无力反抗的悲情公子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宝玉经历了身边众多丫鬟命运的巨变,其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犹如汹涌的波涛,起伏不定,深刻展现出他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面前的无奈与悲痛。

当司棋被逐时,宝玉敏锐地预感到晴雯也将面临厄运。他匆忙赶回怡红院,却发现王夫人已先一步到来,晴雯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撵出。这一事件让宝玉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担忧。他深知晴雯的清白,也明白她是被冤枉的,但在王夫人的权威面前,他却无能为力。他对袭人等人未被牵连感到怀疑,一度认为是袭人从中使坏,这反映出他在极度焦虑下的敏感和多疑。他的这种怀疑并非毫无道理,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而宝玉对晴雯的深厚感情,使他无法接受晴雯被冤枉的事实,他渴望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哪怕这个解释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宝玉对晴雯的牵挂之情在他去探望晴雯的情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挂念着生病的晴雯,在答应给看门婆子钱后,终于得以见到晴雯。两人见面时,悲从中来,晴雯将自己精心养护的两根长指甲铰下留给宝玉,宝玉则把自己的衣服给了晴雯作为交换。这一细节展现出他们之间超越主仆的深厚情谊。宝玉深知这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面,他的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悲痛。他想要留住晴雯,想要保护她,但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的重压下,他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他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一切,将痛苦深埋在心底。

回到怡红院后,宝玉夜里做梦,梦到晴雯前来告别。这个梦境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在梦中,他与晴雯的交流充满了温情和不舍,而当他惊醒后忙说晴雯死了,这表明他在潜意识里已经预感到晴雯的命运。这个梦境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失去晴雯的痛苦,也让他对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他在梦中或许试图挽留晴雯,或许想要改变这一切,但当他醒来,面对的依然是残酷的现实。

除了晴雯,芳官等优伶的出家也让宝玉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悲痛。芳官、蕊官、藕官等唱戏的优伶,在抄检大观园后被强行认领出去,最终选择出家。宝玉与她们相处融洽,她们的活泼和率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然而,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她们不得不选择出家来逃避现实。宝玉看着身边的这些女孩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他想要为她们做点什么,但却无能为力。他无法改变封建礼教的规则,也无法违背家族的权威。

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面前,宝玉的无力反抗表现得十分明显。他虽然对身边丫鬟们的命运充满同情和不满,但却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变她们的命运。他的言行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不能违背王夫人的意愿,也不能挑战家族的权威。他只能在内心深处默默地反抗,用自己的情感和梦境来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他的这种无力反抗,反映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法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

宝玉在本回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深刻地展现了他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面前的无奈和悲痛。他对晴雯、芳官等丫鬟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体现了他善良和重情重义的一面。然而,他的无力反抗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他的故事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本回体现的封建社会文化与制度

1.封建家长制下的子女教育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方式以及整顿怡红院丫鬟的行为,深刻反映了封建家长制下的子女教育特点,同时也对宝玉的成长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方式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封建家长制强调长辈对晚辈的绝对权威,子女必须遵循长辈的意愿和教导。王夫人作为宝玉的母亲,肩负着培养宝玉成为家族栋梁的重任。她认为宝玉应该走仕途经济之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以光宗耀祖。因此,她对宝玉的言行举止、学习情况都极为关注,不允许他有任何偏离封建正统观念的行为。

王夫人整顿怡红院丫鬟的行为背后,有着明确的动机和目的。首先,她认为宝玉身边的丫鬟会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她看来,晴雯、芳官等丫鬟风流灵巧、性格活泼,容易带坏宝玉,使他沉迷于儿女情长,荒废学业。例如,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挑唆,认为晴雯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从怡红院撵出。她觉得只有将这些“不良”影响清除,才能让宝玉专心于学业,走上正道。其次,王夫人整顿怡红院丫鬟也是为了维护贾府的封建秩序和家族利益。在封建家族中,主仆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丫鬟必须绝对服从主子的命令。王夫人通过整顿丫鬟,加强对宝玉身边人的控制,以确保宝玉的行为符合家族的规范和利益。

然而,王夫人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宝玉的成长和心理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从成长方面来看,宝玉本就对仕途经济不感兴趣,他更注重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王夫人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宝玉,使他感到压抑和束缚。他无法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能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生活。这种教育方式阻碍了宝玉的个性发展,使他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心理方面,王夫人的行为让宝玉感到痛苦和无奈。他深知晴雯、芳官等丫鬟的清白,也明白她们是被冤枉的,但在王夫人的权威面前,他却无能为力。他对王夫人的做法感到不满和愤怒,但又不敢公然反抗。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宝玉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开始对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产生怀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王夫人的教育方式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体现。在封建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以维护家族利益和社会秩序为出发点,忽视了子女的个性和需求。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却压抑了人性的发展,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方式以及整顿怡红院丫鬟的行为,是封建家长制下子女教育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教观念对子女成长和心理的影响。通过对这一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在封建压迫下的挣扎和反抗。

2.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丫鬟命运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如同一张大网,将丫鬟们紧紧束缚,深刻影响着她们的身份地位、与主子的关系,进而决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

从身份地位来看,丫鬟们处于封建社会的底层。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只是主子的附属品。以晴雯为例,她虽然在怡红院地位相对较高,且风流灵巧、心比天高,但本质上仍是宝玉的丫鬟。她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主子手中,王夫人仅凭王善保家的挑唆,就认定她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无情地撵出贾府。晴雯含冤受屈,却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在贫病交加中悲惨死去。这充分体现了丫鬟们身份的卑微和地位的低下,她们的生死荣辱全凭主子的一念之间。

芳官等唱戏的优伶出身的丫鬟,地位更为低下。在封建社会,戏子被视为下九流,受到人们的歧视。芳官进入贾府后,尽管努力融入这个环境,但她的伶人身份始终是她的“原罪”。王夫人对她们充满偏见,认为她们品行不端,会带坏宝玉。在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毫不留情地将她们强行认领出去,最终她们只能选择出家来逃避现实。这表明丫鬟们的出身决定了她们在等级制度中的低贱地位,无论她们如何努力,都难以摆脱这种命运的枷锁。

丫鬟们与主子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主仆关系,主子拥有绝对的权威,丫鬟必须无条件服从。司棋与潘又安的私情被发现后,王夫人果断决定将她逐出贾府。迎春作为司棋的主子,虽然心中难过,但性格软弱的她无法改变司棋的命运,只能无奈接受。这体现了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主子对丫鬟的生杀予夺大权,丫鬟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蕙香(四儿)与宝玉同一天生日,被认为有“同日生日就是夫妻”的嫌疑,也被赶出配人。这一事件反映出丫鬟们在与主子的相处中,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主子的忌讳,从而遭受严厉的惩罚。她们与主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地位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丫鬟们在主子面前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越轨行为。

这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决定了丫鬟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只能任由命运摆布。晴雯的风流灵巧、芳官的倔强叛逆,在等级制度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她们的反抗和挣扎只会换来更严厉的惩罚,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通过丫鬟们的身份地位、与主子的关系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等级制度如同一个无形的牢笼,将丫鬟们困在其中,使她们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悲哀。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在封建压迫下的扭曲和挣扎。

五、艺术手法与美学价值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生动地勾勒出人物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隐喻和暗示的艺术世界。

人参在本回中象征着家族的生命力。凤姐生病需要上等人参配药,然而偌大的贾府却难以寻觅到像样的人参。贾母处虽有一大包人参,但因存放时间过长,早已成了朽糟烂木,失去了药性。这一细节暗示着贾府的家族生命力已经逐渐衰退。曾经的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经济富足,物资储备充足。但如今,人参的匮乏反映出贾府经济的捉襟见肘,家族的财富在不断流失。人参从有到无、从有效到失效的过程,与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紧密相连,象征着贾府如同那失去药性的人参,徒有其表,内部的衰败已无法掩盖。

晴雯象征着美好与纯洁。她容貌出众,眉眼儿像林黛玉,模样标致,针线活更是无人能及。在“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她拖着病体连夜将宝玉烧坏的雀金裘补好,展现出她的心灵手巧和忠诚。然而,她的美好与纯洁却不被封建礼教所容。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挑唆,认定她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从怡红院撵出。晴雯含冤受屈,最终悲惨死去。她的命运象征着美好事物在封建社会的摧残下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人性的赞美。

芳官等优伶象征着自由和反抗。她们本是唱戏的优伶,性格活泼、率真,进入贾府后依然保留着这种个性。在蔷薇硝事件中,芳官面对赵姨娘的无理取闹,毫不畏惧,跳起来便与她对质,展现出她的倔强和反抗精神。然而,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下,她们的自由和反抗只能以出家的方式来实现。她们选择斩断尘世情缘,前往水月庵,这象征着她们对封建礼教的逃避和反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人性解放的向往。

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象征手法,作者将抽象的主题思想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同时,象征手法也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生动。在本回中,人参、晴雯、芳官等象征物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在封建压迫下的挣扎和反抗,使《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内涵更加丰富。

2.悲剧美学的呈现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呈现出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通过晴雯、芳官等人物的悲剧命运,深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同时也凸显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鲁迅曾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本回中,晴雯的命运便是这一论述的生动写照。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她的美好品质和出众才华无疑是有价值的。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她却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王夫人听信谗言,将她视为勾引宝玉的“狐狸精”,无情地将她撵出贾府。晴雯含冤受屈,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悲惨死去。她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在封建家长制的权威下,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轻易地摧毁。但即便身处绝境,晴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骄傲,她将精心养护的长指甲铰下留给宝玉,这一行为展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命运的不屈,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芳官等优伶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她们本是唱戏的优伶,性格活泼、率真,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然而,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下,她们的自由和尊严被无情践踏。王夫人对她们充满偏见,将她们视为“狐狸精”,强行将她们认领出去。为了反抗这种不公的命运,芳官、蕊官、藕官选择出家,斩断尘世情缘。她们的出家虽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也体现了她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性的伟大。

本回通过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挣扎。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人们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被毁灭。然而,正是在这种悲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晴雯、芳官等人物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勇敢地抗争,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所呈现的悲剧美学价值,不仅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力量。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追求自由和平等,同时也让我们对人性的光辉充满了希望。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官赐福 全球高武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赵氏嫡女 四合院:五零年开局,三级炊事员 大佬十代单传,我为他一胎生四宝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都市偷心龙爪手 贞观大闲人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天牢签到二十年,我举世无敌 在生存游戏做锦鲤 精灵之黑暗崛起 林岚秦小雅 闺色生香 抛夫弃子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 重生87,半年爆赚200亿美金 诡异人间,只有死人会修仙! 斗罗之我为千仞雪 普通人快穿指南 
经典收藏女总裁的贴身高手 隋末乱世,我收留无家可归女子 篡清 逍遥小书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明骑 跃马大明 锦衣御明 剑道乾坤 南明谍影 回到明末当帝王 我是王富贵 智械战争 霸天武魂 带着系统来大宋 锦医卫 戒指传奇 紫鸾记 明末之新帝国 汉末群雄:太史慈参上! 
最近更新穿越古代,我靠仓库养老婆 荒年神医:开局揭榜娶绝色病妻 直播大明:打仗全靠后世企业赞助 哈哈哈,大明 抗日:我有一艘鱼雷艇 十七世纪富二代 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 带着武库回明末 穿越古代:我靠打猎养活美娇妻! 大禹逍遥王爷 嫂嫂借我五百两,我当个锦衣卫 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老爹入赘王府,郡主姐姐宠我如命 人在古代,开局送我七个老婆 大秦:开局暴揍胡亥,攮死赵高 汉水东流 互穿才知道有人图谋我武松的嫂嫂 皇朝才百万兵,六皇子他私兵千万 无双世子:开局大嫂提剑杀上青楼!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张一疯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txt下载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最新章节 -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